|
: W+ B* x0 p- J) t: e5 F 1 T/ b) C! A5 H) K
澇河如一條銀練,自秦嶺北麓蜿蜒而下,幾經(jīng)曲折,繞到戶縣城西,便奔北而去。千百年來,它既滋養(yǎng)著兩岸子民,也給當(dāng)?shù)匕傩諑磉^不少水患之愁。明嘉靖年間,公元1542年,邑人王九思致仕歸鄉(xiāng),牽頭集資修建了一座貫通澇河兩岸的石橋。此橋長82米、寬8,5米,建成后不僅便利了兩岸百姓的日常生活,更疏通了周至、戶縣、長安、咸陽等地的交通脈絡(luò)。不知從何時起,橋上人來人往、車水馬龍,漸漸成了熱鬧的市集。1 F, @! S& x0 ~& e8 J% }0 n$ W& P; I
8 Q+ f& O1 Q" a9 O7 N2 }( W0 ?+ E往日里,男人趕著牛馬過橋去往田間耕作,女人挎著竹籃到田邊剜野菜,孩子們蹦蹦跳跳往來上學(xué),外地客商踏著橋面往城里投宿……這些場景,仿佛仍在眼前。
# e7 a6 W- V7 d
& s, C/ s- ^. n! ]* {后來,因人口激增,加之河水連年泛濫,1967年至1970年,人們在太史橋南端修建了一座備戰(zhàn)橋。自此,太史橋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。隨后,橋的東、西、北三面漸起民房,有了人家,唯獨南面因積水難排,成了一方池塘。如今,太史橋已淹沒在西街村中,拱橋上的青石條成了村民日常出行的道路,三面都被住戶環(huán)繞。鄰橋而居的老人,時常坐在橋邊,絮絮叨叨說著過往,也閑談著當(dāng)下的生活。
) K0 S% r6 p0 n1 V
/ s/ h2 C4 w' W1977年,縣政府對澇河實施重大改道工程,太史橋徹底失去了通水通航的作用。隨著時代發(fā)展,南北澇河兩岸大橋林立,如今已有十座不同規(guī)格的大橋貫穿東西,車流人群川流不息。昔日明清時期的太史橋,曾是澇河岸邊一道靚麗的風(fēng)景線,如今卻落入塵埃,被村民的煙火氣包裹,成了鄉(xiāng)村里一段無名的路。
. X) a& P$ p$ d, B
- ]/ ?8 c Q4 b% _如今,西街部分村民或是接送孩子上學(xué),或是匆匆上下班,仍會走過太史橋。偶爾有人記得,它在1992年被陜西省政府列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,大多數(shù)人早已將其淡忘。但太史橋從未忘記,它像一位沉睡的巨人,默默守護著西街村民的寧靜,等候著每一個平安歸來的身影。
1 d0 r3 p: U0 z1 x* L0 }1 [ , P! P1 [8 b, u4 Q# E/ I
社會在進步,時代在飛速發(fā)展,太史橋終究承載不下當(dāng)今歷史的重量。它如一條巨龍,永遠臥在西街村;旁側(cè)的池塘似一面古鏡,既映照著過去,也照亮了今天。太史橋更像一部厚重的史書,記載著戶縣的過往,也頌揚著改革發(fā)展的今朝! |
|